技能人才端稳“金饭碗”(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) -凯时尊龙官网
《 河南日报 》( 2024年06月24日 第 02 版)
开栏的话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“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改革就要抓住什么、推进什么,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”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在改革的进程中,每个人都是见证者、参与者,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汇聚成国家发展的“大叙事”。本报今日起推出“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”系列报道,从老百姓的“获得感”里彰显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火热实践。
□本报记者 王向前
刚拿到毕业证没几天的大学生,就独自操作企业最贵的仪器设备,这成吗?成!
做成这事儿的人叫李怀露。6月21日上午,21岁的他站在企业检测实验室x荧光分析仪主机前,左手捏着一片比拇指肚大一圈的矾土玻璃体检测样品,右手用吹尘球吹去灰尘,然后将样品轻轻放在试样台上,再点击操作台电脑的启动键,分析仪主机轻微响动,检测开始了。
这台100多万元的x荧光分析仪,是耐火材料行业较为先进的检测仪器。一旁的老员工评价,李怀露操作流程规范,“一看就知道是受过系统训练的”。李怀露笑着解释:“我大学读的是耐火材料专业,不仅学习了耐火材料生产、质量检验及技术管理基本知识,具备工艺控制、生产管理、设备操作能力,还在企业跟着师傅实习了一年。”
耐火材料是钢铁、水泥、玻璃、陶瓷等行业的基础产业,也是我省的一个特色产业。
2021年,李怀露考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。那年该校开设了全国高职院校里唯一的耐火材料专业,他成为首届学生。
“耐火材料产业人才缺乏,转型升级面临技能人才不够的难题。一个人只要愿意围绕人才缺乏的行业钻研技能学习本领,就业就不会成问题。”李怀露的判断是正确的。大三阶段,他和另外一位同学同去新密市一家耐火材料企业实习,今年6月16日毕业证一到手,二人双双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。
样品分析数据在电脑屏上跳动,5分钟后,检测结束。李怀露介绍,企业正在生产新型耐火材料,原料中氧化铝含量越高,产品质量越好。目前看来,这批原料是合格的。
眼高手不低的学生,让学校耐火材料学科带头人叶国田教授颇为自豪。“目前,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是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。我省深入开展‘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’建设,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。”叶国田说,学校紧贴企业需求设置专业,产教融合培养人才,提升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,为耐火材料产业输送了上手快、留得住、热爱行业的实用型人才。
“所谓技能,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参加工作后,我们还得结合生产一线需求不断学习。”如今,李怀露边工作边学习,正准备考取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建筑师职业技能证书。
专家访谈
产教融合让技能人才与就业市场“无缝对接”
□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、教授 周晓利
近年来,河南以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为抓手,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,着力提质培优,为提升劳动者技能素养等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在打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方面,我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,推进中等、高等职业学校和本科院校在校生“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”考核评价等,技能宝贵的认识渐入人心。
在建设技能成才的社会舞台方面,我省着力打造职业技能竞赛体系,构建了以世赛、国赛为引领,省赛为龙头,专项、行业和地方各级竞赛为主体,企业岗位练兵、院校技术比武为基础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。
在强化技能成才的培训主体方面,我省积极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为主体、职业院校为主阵地、社会培训机构为有效补充的培训格局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增强职业技能教育的适应性。
李怀露的就业经历是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。学校通过特色专业为产业输送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,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;毕业生凭借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实践锻炼,迅速适应企业需求,有效化解了就业结构性矛盾。
截至4月底,我省技能人才达到1817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550万人,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,新增的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。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的持续深入开展,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数量更多、素质更高的技能人才。(本报记者 王向前 整理)